日历翻到退休这一页时,我摩挲着办公桌抽屉里那几本泛黄的毕业纪念册,耳边拂过“梁妈妈”三个字,三十四年辅导员生涯的细碎光影,忽然就漫过了心头。有人曾说,辅导员是“能人不爱干,孬人干不来”的活儿——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,应对千头万绪的事务,常年处于“24 小时待命”的状态。可如今回望,那些“千辛万苦”的日子,早已酿成了我退休后最甘甜的回忆。

退休后整理旧物,偶然翻出那张皱巴巴的手术同意书复印件。那是我刚工作不久,班里一名德州学生在国庆节遭遇车祸,急需开颅手术。当时神志清醒的他攥着我的手恳求“我妈有心脏病,先别告诉爸妈”,眼神里满是惶恐与求助。我颤抖着签下自己的名字,在手术室外守候了整整六个小时,直到医生说出“手术成功”,悬着的心才落下来。之后二十多天,我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与医院,送病号饭,购置住院用品,找主治医生了解术后情况。后来学生家长赶来,拉着我的手泣不成声,说“把孩子交给学校,我们放心”。那一刻我忽然懂了,辅导员的“被需要”,从来不是负担,而是能暖透岁月的快乐——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“最大的快乐,是把自己的力量给予他人”。

我有几本珍藏的“毕业纪念册”,那是历届毕业生给我留下的回忆和念想。翻开其中每一页,都会让我如沐春风,回味无穷。“一双平凡的手,一颗伟大的心,伴我走过四年的风风雨雨。”这是当年车祸后康复的学生毕业留言;还有微山湖畔那个淳朴男生写到“无论长成大树还是小草,我都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意”这些文字,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珍贵。记得第一届学生探访母校时,送给了我一面锦旗“倾心育人,师恩难忘”,红底金字映着他们的笑脸,我忽然明白,教育的真谛从不是“我成就学生”,而是学生用信任与成长,圆了我“做一辈子好老师”的梦。


    有人问我,退休后会不会觉得空落落?其实不会。每当节日收到来自天南海北的祝福短信,接到学生分享职场喜讯的电话,甚至是他们遇到困惑时发来的求助信息,我都觉得自己从未离开过那神圣的“讲台”。季羡林先生说“成功与失败都是诗情画意”,于我而言,学生就是那本永远读不完的“诗集”,他们的每一步成长,都是我用心撰写的最动人的“诗句”。

如今漫步在校园旁的林荫道,看着年轻学子嬉笑而过,我总会想起自己当辅导员的模样。那时总想着“要多为学生做点什么”,如今回望,才发现是学生教会了我更多——只有爱和干净才能行稳致远,更教会我“被尊重、被需要、被信任”才是最长久的幸福。三尺讲台终有尽头,但育人的初心,会伴着那些温暖的回忆,陪我走过往后的岁岁年年。我始终坚信,把真心给学生,学生便会用整个“春天”回报你——这份双向奔赴的美好,便是我退休后最珍贵的感悟。

【作者简介】梁淑艳,女,1965年1月出生,教育硕士,副教授,主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、鲁东大学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和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,发表论文20余篇,曾荣获“山东高校十佳百优辅导员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